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于2018年10月26日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唐勤、重庆大学杨永川教授及我校易思荣研究员等参加的多国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Identifying long-term stable refugia for relict plant species in East Asia”,明确了北半球“活化石”植物的重要避难所区域。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唐勤,易思荣研究员为共同作者。
在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着银杏、水杉、水松等被誉为是“活化石”的植物。这类植物曾经在第三纪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后由于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仅在东亚、北美和欧洲西南部的几个“避难所”区域有所存留。该研究在分析大量“活化石”物种的分布数据和化石证据的基础上,重建了此类植物的气候避难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南部—越南北部—日本中部的湿润亚热带和暖温带森林带为“活化石”植物存留的核心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中国西南部为中心的东亚亚热带、暖温带区域将成为“活化石”植物未来长期稳定的气候避难所,因此,该区域对“活化石”植物的生态保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该研究对未来自然保护区布局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易思荣研究员与云南大学唐勤教授和重庆大学杨永川教授等已经开展了长达10余年的合作,从事中国特有第三纪孑遗植物保育生态学研究,前期已经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Oryx等国际主流杂志合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形成了较强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