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云阳县人民医院深入合作,充分发挥医教协同优势,多项举措共育“校院联合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组织建设,明确任务分工
成立由医院领导负责,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地教学管理委员会。明确岗位与工作职责,设置教学主管院长1名,科长1名,专职教学管理人员2名(辅导员、班主任);设置内、外、妇、儿、护理、医技等6个教研室,各教研室设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各1人,相关授课老师为教研室成员。制定教研室人员准入资格、教研室工作职责、教研室各岗位职责及要求,严格遴选准入制度,给予激励政策。
完善教学设施配置,保障教学顺利开展
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基地先后打造数字教室、临床实训室、多功能图书室等场地,配齐配足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技能实训设施。为鼓励学生强化技能实操,实行预约免费开放技能实训室,学业导师现场指导学生勤练技能。打造学生图书角、医院图书室,开放线上图书阅览海燕策略线路1询,助推学生多种维度提升综合素养。
规范师资准入与培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印发《云阳县人民医院教师遴选与培养制度》《云阳县人民医院教师能力培养与评价实施方案》等,严格教师选拔标准,从医院临床一线遴选教师67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占20.9%;副高级职称26人,占38.8%。通过针对性地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竞赛、新进教师试讲等工作,提升师资队伍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提升。
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形成《云阳县人民医院“导师制”实施方案》,执行理论与实践、学习与临床深度融合的“导师制”,每个系统单元授课结束后,实施一对一的答疑解惑与实训帮扶。强化“床旁教学”,将课堂搬入病房、搬入实训中心,将临床医师变为授课教师,帮助学生深入临床实际,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内生动力。形成“1.5+1.5”学生教育培养模式,1.5年在校本部开展公共科目与医学基础科目学习,1.5年在医院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训实习,严格实训与实习科室轮转与出科考试制度,落实国家“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帮助学生立足专业,结合临床一线,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规范教学流程与环节,助推教学质量提升
为提升教学质量,云阳教学基地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了备课、试讲、授课、听课、评课、巡课、考核等教学环节与流程。每周组织召开各教研室教学工作会,集中备课,反馈和解决教学、巡课、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每月开展学生、授课老师、教学基地、责任导师等群体的满意度调海燕策略线路1,多方位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馈与整改。定期针对集体备课、试讲、课堂教学、实习带教、出科考试等工作进行督导检海燕策略线路1,纳入部门与个人考核,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每学期组织医院教学工作大会、督导与教研室座谈会等,出台医院教学激励考核政策,不断增强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用规范的教学行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重视立德树人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定期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安全观、清明祭英烈、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安全稳定等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思想引导,规范学生学习工作行为。通过基地班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会、各类征文与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基地学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下一步,云阳县人民医院将在学校的指导下,继续深化院校一体、医教协同合作,从课程到课堂,从专业素质到综合素养,从自我学习能力到创新意识培养,持续深化对学生培养体系的建设,为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继续为社会输送医学基础扎实、职业素养突出、医疗技术精湛的基层医学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