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中药科普系列之三峡主要地产中药资源——莎草

作者:三峡中医药文化 时间:2025-03-24 点击数: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木。茎直立,三棱形;根状茎匍匐延长,有时数个相连。叶从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包于茎上;叶片线形,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每个花序其3~10个小穗,线形;颖2列,紧密排列,卵形至长圆形,膜质两侧紫红色,有数脉。基部有叶片状的总苞2~4片;每颖着生1花,雄蕊3枚;柱头3个,丝状。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状。

生长环境与产地分布  

生于荒地,路边,沟边或田间向阳处。莎草适应性强,繁殖力强,喜湿润环境。莎草为野生品种广泛分布于三峡地区各区县。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香附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是著名的妇科良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本草纲目》列人草部芳草类,名“莎草香附子”。莎草在三峡地区分布广泛,名为野生品种,繁殖能力极强,目前尚无家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有分布,原万县地区中药材采购供应站1978年香附收购量曾达到 30.37万千克的高峰。但是,随着人类劳作的范围扩大,大量除草剂的使用,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使香附一方面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而资源严重减少,再加上医药事业高速发展,香附的年需求量明显增加,造成目前我国香附市场货源供不应求。为解决香附目前较紧张的供应状况,可以采取鼓励收响和采收,以及利用一些无法垦作的闲余地尝试家种等措施,促进香附的生产。

莎草以干燥根茎人药,春、秋两季均可采收,但多为秋季(10~11月份)采收,且质量较佳。挖出后直接晒干者称为毛香附;用脱皮机脱去或经火燎去须根,则为光香附。置于干燥通风处,防虫蛙、霉变,一般较易存放。《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以“香附”药材名称收载,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郁气涨,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香附为常用药材,是中医院和药店常购常备的饮片,以香附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有香附丸、香砂养胃丸、柴胡疏肝丸、舒肝和胃丸、十香止痛丸、十香返生丸、苏合香丸、固经丸、乌鸡白凤丸等。

香附根茎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占70%,如酮类倍半萜、广藿香烷倍半萜和芳香族倍半萜等。此外,还含有少量氧化的单萜类(10%)和单萜类化合物(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附具有抑制中枢、镇痛、收缩子宫、抑制真菌的作用。

香附在保健食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如香附茶(由川芎、香附子、茶叶组成)能疏肝理气,调和肝胃、用于慢性肝炎之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胁院腹胀痛等症状。另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通过模拟三峡消落带内的土壤水分梯度变化,测定香附子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适应性,结果发现在一定时期内香附子对水分胁迫与水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将其用于三峡地区消落带的植被恢复建设。

以上内容摘自余甘霖、沈力主编的《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仅作为学习研究交流使用,严禁转载他用。



海燕策略线路1—中医药文化馆 版权所有